我走百年党史路丨江西井冈山:红色沃土,初心百年

发布时间:2021-05-19浏览次数:2015



图片

#编者按


为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以“我心向党,红动金融”为主题,组织全院师生开展习党课、研党史、寻党址、学先进、促党建系列活动。4月16-18日,“我走百年党史路”红色调研井冈山小组顺利完成调研,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进这片红色沃土——江西井冈山


图片

巍巍井冈山,绵延数百里。井冈山地处湘东、赣西边界,是万洋山(罗霄山脉中段)的北支,从地理地形上来看,井冈山明显具有“易守难攻”的优势,所以造就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目前的井冈山市,属于江西省辖县级市,由吉安市代管,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大部分的居民都生活在那里,而我们前往的井冈山红色景区距井冈山市新城区35公里,位于茨坪镇,是当年红军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4月16日,我们小组在吴明星老师的带领下,全体组员韩馨逸、陈筱颖、范晓譞、李文洁来到了井冈山这片红色沃土。

图片图片



图片

调研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黄洋界哨口保卫战的遗址。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扼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8月30日,国民党湘军赣军趁红四军主力在湘南未归,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第二次“会剿”,并首先向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留守井冈山的红四军第三十一团一部和第三十二团,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凭险据守,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猛烈攻击。当天下午,正当敌军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以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开始轰击,湘军误以为红四军主力回山,当夜撤退。


黄洋界战斗的胜利,为红四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条件。如今,当我们站上黄洋界哨口向下俯瞰,云雾缭绕,风景秀美,更深深为当年红军顽强不屈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所震撼。

图片

过了黄洋界哨口,在井冈山西北面还有一条著名的“朱毛红军挑粮小道”。这条小路当年是一条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当时,由于根据地供给困难,畏难与动摇的情绪开始在红军队伍里滋生蔓延,更生发出“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为了巩固根据地成果,毛泽东带领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解决粮食封锁是重要一条。当时已是42岁的朱德和35岁的毛泽东亲自参与挑粮运动,带领红军每天往返100余里,靠着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了根据地给养问题,支撑了割据井冈山工农武装的革命斗争。

除了解决粮食封锁难题,毛泽东还带领工农红军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发动军民创办造币厂,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当时艰苦形势下的经济建设之路。

图片

△红军造币厂铸造的银元都凿上了标志着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的“工”字印记,这是党的领导下的红色政权最早在革命根据地内发行流通的第一批金属铸币。


图片

离开黄洋界,我们一行人来到小井红军医院。这是一所建于1928年的红军第一所正规医院,原名“红光医院”,共有32间病房,可容纳200位伤员,并因自身的壮烈被载入革命史册。1929年1月,国民党军在第三次“会剿”时夜里绕道偷袭小井村,医院里130多名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而落入敌手,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红军伤病员忠贞不屈,誓死不肯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最终全部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下英勇就义,医院也被一把火烧毁。

图片

如今我们看到的小井红军医院,是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照历史原貌修复而来。走进医院里,古朴沧桑的陈设仿佛一直述说着曾经的血雨腥风,隐含着红军战士们的悲愤与忠烈,令人肃然起敬。


图片

距茨坪镇7公里的大井村,是当年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领导人带领红军长期居住的地方。毛泽东大井故居坐落在大井村中央,因墙壁为白色,人们称它为“白屋”,房子在大井很不起眼,与伙房相邻。


房前有一块方方正正的大石头,是毛主席在大井批阅文件和读书看报时坐过的地方,人们叫它“读书石”,上面还依稀留着敌人利刀砍过的痕迹,仿佛唤醒人们那段疼痛的记忆。屋后有两株大树,一株红豆杉,一株柞树,当年毛泽东、朱德等经常在树下观看、指导红军操练,后来它们曾被敌人放火烧枯过,几十年后却奇迹般发了新芽,开出了银色的小花,被人们称作“感情树”“常青树”。

图片

如今走进伟人们在大井的故居,许多人正慕名前来开展生动鲜活的现场红色教育,一间间简陋的故居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红军生活的艰苦,更看到了他们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图片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坐落在当年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中心的茨坪镇上,建成于1959年,并在1962年由朱德亲自题写馆名。博物馆呈砖瓦结构、飞檐挑角,整个建筑既有秀丽典雅的南方特色,又具古香古色的民族风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这座气势非凡的博物馆里,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和光辉事迹,从朱毛会师、挑粮上山,到黄洋界保卫战、三湾改编,从八角楼、红军洞,到湘赣边界党的一大旧址和最后的长征出发,我们在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谣中感受到当时的军民鱼水情,当年一点一滴的革命往事,也变得越来越亲切。展览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井冈山时所强调的“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金色大字更是引人无限沉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央历届领导人关于井冈山重要论述>>>


图片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注重了解几十年来井冈山老区的变化发展情况。来到井冈山市人民医院,可以看到和过去简陋不堪的红军医院形成了鲜明对比,医院现在拥有独立诊疗室、先进的设备,所有居民都能获得医疗健康的基本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突袭而来的新冠疫情中,井冈山医务人员奋战一线,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广大群众同舟共济,使井冈山在这场疫情中成为了一方净土,保持着“零确诊”记录。

图片

井冈山实验学校我们看到,这里教学设施完善,学生们朝气蓬勃,他们正在和平、宁静的校园中学习文化知识,开展体育活动,而这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也成为了现实。井冈山的商业街“天街”同样游人如织,曾经泥泞的山路如今都成了水泥路,革命老区面貌焕然一新,休闲、购物、娱乐样样不缺,人们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除了优质的医疗、教育和旅游资源,井冈山还聚焦乡村振兴,在推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走在前列。井冈山结合红色教育,因地制宜打造独一无二的旅游景区,同时不忘发展特色农产品、文化产品的销售,不断拓展电商市场,加强与阿里巴巴、携程等平台合作,在陶瓷、毛竹、猕猴桃以及民宿等产品的线上推广取得实际成效,利用新科技在脱贫攻坚战中打赢了漂亮的一仗!

图片

在短短的调研过程中,我们亲眼见到如今的井冈山,处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背靠青山,绿水环绕,既是一片红色沃土,也是一方绿色家园,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满足,成为了革命老区发展的典范。


图片

犹记得,近百年前的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着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逐渐建立起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

△井冈山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图片

而如今,近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重走这段峥嵘革命道路,更能深深理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深刻含义,更能深深感受到井冈山精神放射出的新的时代光芒,深深感受到井冈山人民的新时代精神风貌,那就是:心中有火,眼里有光,脚踏实地,创造奇迹。


——井冈山人民的心中像是有一团火,那是九十多年前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走出去的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奋斗,带领全国人民脱贫奔小康,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井冈山人民的眼里像是有一缕光,那是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他们坚定执着追理想,艰苦奋斗攻难关,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真正感受到,井冈山人民坚守百年红色初心,深深扎根这片红色沃土,通过自己双手的辛勤努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闯出了新路。


如今,实现了全面脱贫的井冈山父老乡亲们,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创造着新的更大的奇迹!


图片
图片

#写在最后的话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谨以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作为我们此次意义非凡的红色调研的结尾,并向穿越时空永放光芒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向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华诞致以崇高敬意: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