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负面舆情热点追踪周报(第6期)

发布时间:2025-05-02浏览次数:10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监控负面舆情

分析潜在风险



金融负面舆情热点追踪周报

Weekly Report on Negative Financial Sentiment Hotspots




3月10日—3月14日

2025年第6期


#编者#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下,风险与机遇并存,负面舆情的传播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为助力市场参与者精准把握动态、理性决策,我们持续追踪国际与国内金融市场负面舆情,形成系列报告,旨在提供客观参考依据,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市场恐慌。

为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与连贯性,我们精心规划了“金融负面舆情热点追踪周报”发布系列,将以稳定频率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

以下为最新一期“金融负面舆情热点追踪周报”,带您聚焦市场热点,有效识别和管理金融风险,降低损失的可能性。助您在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中把握机遇,做出明智决策。


一、“均瑶系”财务经营压力越来越大

事件背景:吉祥航空因“过期坚果”事件冲上热搜,尽管其回应已向旅客致歉并补偿,表示并无强制乘客行为,但此事仍引发广泛关注,也让外界将目光投向了这家民营航空公司背后的“均瑶帝国”。横跨航空、金融、消费等多领域的综合性企业均瑶集团,总资产规模近千亿,然而在业务版图不断扩张的同时,旗下除吉祥航空外其他三家上市公司近年来财务业绩均陷入困境,且控股股东频繁质押股权用于债务担保,据报道资产负债率攀升至7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媒体报道均瑶集团已清空其定向增发获得的中国东航股份,但减持未获得良好的资本收益;在发布“吉祥大出行”战略构想不到两年时间,就放弃云度汽车控制权,而均瑶集团为进军新能源汽车也曾增资云度汽车8亿元,认缴10亿元成立上海吉祥智驱新能源汽车公司。

潜在舆情:负面舆情首当其冲地导致投资者对均瑶集团及其旗下上市公司的信心下降,进而影响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如果“均瑶系”压力越来越大形成负面舆情事件并不断发酵,对中国航空产业发展可能产生重要影响。一是行业信心受挫。公众对航空餐食安全和航空公司管理水平的质疑,可能降低消费者对整个航空行业的信任,影响乘客的出行选择,进而可能引发投资者对航空产业的担忧,导致市场对航空股整体信心的下降,影响航空公司的综合融资能力和市场表现。二是市场竞争加剧。吉祥航空的负面事件可能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部分乘客转向其他航空公司导致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也会促使其他航空公司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政策与监管加强。可能引发监管部门对航空公司的进一步关注,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服务质量、内部管理等方面,同时为了维护航空产业的健康发展,监管部门可能出台更严格的政策,加强对航空公司的监管。四是运营成本上升。为应对负面舆情和监管压力,航空公司可能需要增加内部管理成本,加强员工培训和质量控制,导致航空公司特别是那些已经面临财务困境的公司将面临更高的融资成本和运营压力。五是行业整体形象受损。吉祥航空的负面事件可能影响整个中国航空行业的品牌形象,一定程度上损害中国航空产业在国际上的声誉,影响国际航线的运营和市场拓展。

二、一边财政没钱发工资,一边国有资产闲置浪费

事件背景: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特指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所拥有的资产,覆盖土地、房屋、车辆、家具设备、公共设施、材料物资等多种资产类型。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专项报告披露,截至2023年末,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达64.2万亿元,但是目前来看,不仅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最基础的盘点入账环节出现问题,一共17个部门少计漏记13.46万平方米房产、151.54亩土地、31.88亿元设备物资或无形资产等,12个部门的2.59亿元资产出租和处置收入未按规定上缴财政,4个部门的1.65亿元房产租金等应收未收等,还有8个部门的19.46万平方米房产、874.14亩土地、405辆公务用车、1.04亿元办公家具及仪器设备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或闲置,最长的居然达21年,而且更加严重的是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处置不当,低价出租、违规转租等行为严重,2个部门因低价出租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收益损失5056.57万元,1个部门1132平方米底商房产长期未收回管理,由外部单位及个人转租获利,造成国有资产收益损失。当下,中国经济持续面临下行压力,部分地区财政开支紧张的背景下,盘活存量资产当然是财政开源节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就是违法违纪。毕竟,不能一方面地方财政没钱花发不出工资,一方面却又让国有资产闲置浪费。

潜在舆情:如果上述负面舆情事件不断发酵,可能会对公众信任、政策执行、经济资源利用、资产盘活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等方面产生多方面的风险。一是公众信任受损。负面舆情可能引发公众对政府资产管理能力的质疑,影响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和公信力;公众可能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平性产生不满,尤其是在部分地区财政开支紧张、发不出工资的情况下。二是政策执行难度增加。负面舆情可能导致公众对相关政策的误解和抵触,增加政策执行的难度,而为了应对舆情压力,监管部门可能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要求实施更为严格的资产管理和使用效率提升措施。三是社会矛盾加剧。负面舆情可能揭示出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资产配置的不均衡,加剧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而公众对资源分配不公的感知可能进而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银行又在抢着给大家放贷了

事件背景:商业银行依赖“内卷式”低利率竞争,过度催生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消费者又开始频繁接到银行推销消费贷的短信和电话。招商银行向个人客户发放的闪电贷,主要用于借款人企业经营或者合法消费的个人网络贷款,2024年3月为3.1%,同年11月变为2.88%,2025年1月为2.78%,3月又降到2.68%。除招行外,近期多家银行都打出了超低贷款利率的“揽客”广告,其中股份行、地方银行积极性较高。例如,浦发银行App内的“浦闪贷”周周享好礼海报显示,2025年3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每周二10点一年期/三年期贷款可领2.88%利率优惠券;平安银行推荐的“白领新一贷”产品,贷款额度最高可达100万元,折后年利率(单利)低至2.7%;江苏银行针对消费贷新客,限时给出2.58%起的年化利率(单利),期限最长3年,额度最高100万元;宁波银行的“宁来花”,新客专享年化利率(单利)为2.88%。银行在降利率的同时,营销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除了利率优惠券与限时活动外,还有定向优惠与客户筛选,对公务员、教师、企事业单位员工等特定客户群体提供优惠利率,“拼团”模式也被复制到贷款产品上。北京农商银行推荐的“凤凰e借”产品显示利率可低至2.68%,贷款额度最高60万元,借款年限最长5年,产品下面小字提示“年化利率2.68%的产品需要通过拼团方式,凑够20人后方可获得”。许多银行参与的各类汽车“0息购”“0元购”活动,更凸显出银行在放贷方面的不遗余力。

潜在舆情:如果“银行又在抢着给大家放贷了”的负面舆情不断发酵,可能会对银行的信用风险、利润空间、市场竞争、消费者行为、监管压力以及社会舆论等方面产生多方面的风险。一是信用风险上升。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银行可能会降低对客户资质的审核标准,导致一些信用状况不佳的客户也能获得贷款,从而增加违约风险,同时低利率和高额度的贷款产品也可能诱导消费者过度借贷,超出其实际偿还能力,进而导致违约率上升。二是银行利润空间被挤压。银行为了吸引客户,不断降低消费贷利率,甚至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将直接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尽管银行资金成本有所下降,但贷款利率的快速下降可能使银行的资金成本与贷款收益之间的利差进一步缩小。三是市场竞争加剧。银行之间出现的“内卷式”竞争,即通过不断降低利率和提高额度来争夺客户,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可能会采取更加激进的营销策略,如拼团贷款、定向优惠等,将可能导致市场竞争进一步白热化。四是消费者行为改变。低利率贷款可能诱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增加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的行为,可能导致个人债务水平上升,同时部分消费者可能将贷款资金用于房地产、股市等非消费领域,不仅违反了贷款用途规定,还可能加剧相关领域的泡沫风险。五是社会舆论压力增大。负面舆情可能引发公众对银行放贷行为的质疑,影响银行的社会形象和公众信任,公众更有可能对银行的低利率贷款政策产生误解,认为这是政府鼓励过度借贷,从而对相关政策的执行产生舆论压力。

四、资本市场真的已经做好迎接科技企业的准备了吗

事件背景:吴清主席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有一段话非常清醒,他说“科技创新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既孕育新的动能,也伴随着风险。科技企业往往经营业绩不确定性大、盈利周期长,成功的可能有爆发式增长甚至指数级增长,失败的也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这是市场规律,也是创新规律。希望市场各方全面客观冷静看待科技企业成长中的风险,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有效管理风险、获取收益。对于未盈利企业上市等,希望各个方面给予更多包容和理解,一起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更加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生态。”随之,舆论开始发问“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科技企业上市的准备?”一是对着投资者发问,是否愿意承担这个风险?还是想短期获利、只赢不输?亏钱了,是愿赌服输还是骂监管、骂中介?二是对着审核人员发问,在终身追责且无超额收益的前提下,选择手松还是手紧?三是对着证监会、交易所发问,面对多家上市科技企业陡然亏损、投资者亏钱的情况,是否能够抗住各方压力继续支持?2024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均超过九成,今天是荣耀,明天呢?四是对着券商发问,再专业的人,面对科技企业都是雾里看花,谁敢说谁就能预测哪家企业将来会一直增长,最终成为行业巨无霸?唯一确定的是,发行人出事,总有人要担责,券商首当其冲,会不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潜在舆情:如果“资本市场真的已经做好迎接科技企业的准备了吗?”的负面舆情进一步发酵,可能会对投资者信心、市场波动、监管压力、中介机构责任以及长期资本等多方面产生严重影响。一是可能导致投资者信心动摇。投资者对科技企业的风险认知本身就存在着差异,投资者对科技企业的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缺乏充分了解,部分投资者可能受此负面舆情影响期望短期获利了结,对科技企业长期成长缺乏耐心,一旦企业业绩不及预期或市场波动,更可能引发恐慌性抛售;二是可能加剧市场波动。科技企业经营业绩的不确定性本身可能导致其股价大幅波动,特别是在市场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而负面舆情更会引发市场对科技股的整体担忧,导致科技板块表现疲软,甚至拖累大盘指数;三是可能增大监管压力。对于未盈利企业上市实施包容性制度,市场可能对其审核标准和执行效果会产生怀疑,要求监管机构更加严格地把控风险,而科技企业的复杂性和创新性又增加了监管执法的难度,特别是对于财务造假、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的监管更为困难;四是可能加重中介机构责任。科技企业的复杂性要求券商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可以准确评估企业的风险和价值,券商作为科技企业上市的主要中介机构,在负面舆情的影响下可能面临更大的责任压力,一旦企业出现问题,券商可能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甚至面临法律诉讼;五是可能更加导致长期资本不足。科技企业的成长需要长期耐心的资本投入,但是在当前负面舆情下,长期资本投入资本市场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同时尽管政策鼓励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的发展,但退出渠道和方式并不完善,可能影响长期投资者的积极性。

五、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存在合规短板

事件背景:2025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将至,金融消费领域乱象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对此,一些媒体对2024年以来持牌消金公司收到的罚单情况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发现消费金融公司普遍存在着合规短板。一是大额罚单数量增多。2024年有8家消费金融公司收到9张监管罚单,合计处罚金额为992万元,单张金额普遍较高,其中有4家均超百万元,贷款资金被挪用、违规使用等问题频发,表明消金公司在贷后监控和风险控制方面存在明显漏洞;二是“双罚”趋势明显。除了对消金公司本身的处罚外,相关责任人也受到相应处罚在2024年更为明显,2024年有5家消费金融公司被“双罚”,在最常见的流量业务中,客户从A入口进来,A拒后导给B,B拒后导给C,中间过程中都没有经过充分授权,一旦导流至不合规的平台,用户投诉/报警风险极高,也将给上游流量管理方带来舆论风险;三是违规行为集中化。合作机构管理不审慎、贷前贷后管理不到位等,是2024年处罚的重点领域,未在借款合同中向借款人披露合作类产品的年化综合资金成本、咨询投诉渠道等信息,综合利率等产品信息披露不规范等“信息披露不规范”问题也是监管的重点罚区,其中主要指通过权益、融担等收取高息费,未明确向借款人说明,反映出行业在这些环节的普遍性问题。

潜在舆情:负面舆情可能引发公众对金融监管有效性的质疑,增加社会舆论对监管政策的压力,而媒体对消费金融公司违规行为报道的增加,则会进一步放大负面舆情的影响。一是可能产生消费者信任危机。消费者可能因消费金融公司的违规行为(如信息披露不规范、贷款资金被挪用等)而遭受经济损失,导致对消费金融公司的信任度下降,或是因不满而增加投诉和法律诉讼,进一步加剧负面舆情的传播;二是可能造成市场信心受挫。可能引发投资者对消费金融行业的担忧,导致市场信心受挫,影响行业整体估值,而频繁的违规行为和处罚,则可能损害消费金融行业的整体形象,影响其在市场中的声誉;三是可能导致监管压力增大。可能促使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力度,出台更严格的法规和监管措施,同时监管部门可能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特别是对“双罚”趋势的延续,即对机构及其相关责任人同时进行处罚;四是可能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可能加剧消费金融公司之间的竞争,部分公司可能通过降低利率、放宽贷款条件等手段争夺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加行业风险,为了应对监管压力,消费金融公司则需要增加合规投入,可能导致其运营成本上升,压缩利润空间;五是可能影响消费金融公司的长期发展。可能对消费金融公司在金融科技应用和业务模式创新方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影响其创新和转型进程。

六、千万救命钱深陷“冻结黑洞”

事件背景:2025年3月11日下午,上海中山北一路805号经侦接待处门口排起长队,这是网信平台暴雷后的第6个“3·11接待日”。2021年,因先锋支付违规操作冻结的网信资金超80亿元,涉及上海地区出借人逾3万户,然而四年过去,这笔被许多上访者称之为“最后希望”的救命钱仍在央行备付金账户沉睡。据有关媒体报道,行政化解先锋支付违规操作冻结的网信资金问题存在着三重困局。一是资金流向成谜。xxx的500万元借款记录显示,资金经深圳中转后流向北京凤凰资产公司,当出借人赴央行查询时,却被告知“涉及国家机密”;二是破产程序疑云。上海三中院对趣居资产的破产裁定,暴露出更复杂的资金腾挪,判决书显示这家注册资金仅1000万的公司,竟涉及网信平台超12亿元资金流转,更蹊跷的是破产管理人竟是北京某律所,与网信总部所在地高度重合;三是司法救济困境。“我们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2022)沪01民终5632号判决书显示上海一中院已判令趣居资产还款,但执行阶段却发现公司已成空壳,“胜诉即终点”的怪圈折射出P2P案件执行率不足3%的残酷现实。

潜在舆情:在P2P非法集资案件中,集资参与人的权利保障不足,主要体现在执行机构间配合难、已控制案款领取难、到期债权执行难和集资参与人程序性权利保障难等四个方面。出借人因资金无法回笼,生活陷入困境,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如上海中山北一路805号经侦接待处门口的长队,已经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同时资金冻结和执行难的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特别是涉及大量普通民众的“救命钱”无法及时返还,可能导致社会不满情绪上升。法院在执行阶段面临诸多困难,如多头执行、配合不足、已控制案款领取难等问题,还可能影响司法执行的效率和公正性。

我们是谁?


上海财经大学一流学科特区

上海财经大学一流学科特区始建于2022年,特区构筑开放共享、内涵交叉、有机支撑的一流学科矩阵,遵循“目标引领、自主管理、过程监控、绩效评价”的建设原则,以重点特色学科团队为抓手,围绕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方面展开建设。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科技与安全治理”创新团队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科技与安全治理”团队于2024年11月获批为教育部首批哲社创新团队之一。校长刘元春教授担任团队首席专家,团队由多学院、跨学科、产学共建组成,核心成员为会计学院靳庆鲁教授,统计与管理学院冯兴东教授,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范子英教授,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陆品燕教授,金融学院刘莉亚教授、杨金强教授、闵敏副教授,以及蚂蚁集团算法专家陆鑫等。团队聚焦金融领域的国家重大前沿问题,围绕金融行业系统性冲击、金融安全防范、金融技术治理等方面开展前瞻性研究。通过强化融合创新和产学研驱动,致力于构建金融科技与安全治理领域的自主知识体系和人才梯队。团队建设旨在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推进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与数学科交叉融合,强化有组织科研,拓展全新研究领域,培育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有力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为金融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贡献上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