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金融学论坛——“锚定金融强国目标,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5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大学共同主办,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金融学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锚定金融强国目标,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评论》为本次会议提供学术支持。
本届中国金融学论坛包含主旨演讲、圆桌论坛、《中国金融报告》发布会、合作方案讨论会、期刊讨论会,以及论文分组报告等环节。会议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同时搭建高水平的金融学术交流平台,推进金融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提高研究人员、教师、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来自全国百余所院校机构的金融学相关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博士生,学术期刊专家代表,以及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师生代表在内近300人参会。

论坛开幕式
5月18日上午,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刘莉亚的主持下正式拉开帷幕。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致辞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致辞,他表示,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这一目标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金融强国建设是当前重大历史任务,迫切需要高校培养一批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加快深化产教融合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跨学科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服务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稳定和高质量发展。他期待金融学科和金融行业领域的各位专家学者充分借助论坛平台,围绕“金融强国”和“高质量发展”等议题深入交流,并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上海财经大学特别是上财金融学科的发展。
主旨演讲
随后,主旨演讲环节拉开帷幕,共三位嘉宾带来精彩主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主持该环节。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作主旨演讲
开幕式邀请到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作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金融功能”的主旨演讲。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李扬认为,发挥金融功能的关键在于平衡功能性与营利性关系,坚持功能性第一位。要因势利导调整完善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方向和方式方法,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支撑。要做简单的金融,看得懂的金融,便宜的金融,使得实体经济获得良好的、合适的货币金融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重塑金融功能:解除金融压抑的同时防止过度金融化;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降低流通成本和融资成本;满足国民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等。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作主旨演讲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作题为“建设金融强国面临的几大挑战”的主旨演讲。刘元春表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是“金融强国”重要的理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金融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仍然存在着金融市场结构不均衡、市场机制不够成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对此,他表示,这些问题背后的逻辑是中国的超级转型,这种超级转型又与世界结构的超级转型相叠加,这就对风险管控工作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他指出,如何渡过转型的风险难关,如何渡过全面开放和大国博弈的金融难关,是我国走金融强国之路面临的两大关键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作主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作题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的主旨演讲。张晓晶认为,中国的金融强国建设既要遵循金融强国崛起的一般规律,更要坚持适合国情的鲜明特色,走中国特色金融强国之路。一方面,强大的金融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作为支撑;另一方面,经济强与金融强并不同步,往往有一个落差。在这样的规律下,要认识到强大货币与央行是金融强国最核心的标识,强大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强国的关键抓手,强大金融监管与人才队伍是金融强国的重要保障。要以“八个坚持”全面塑造金融强国的中国特色,紧紧围绕“六个强大”构建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同时要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刘莉亚主持开幕式致辞环节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圆桌论坛
接下来的圆桌讨论围绕“金融强国建设的基础、路径与目标”的主题,分为上下半场开展,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刘莉亚、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陈选娟分别主持。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戴国强,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志生,武汉大学金融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潘敏,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王鹏飞,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擎,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金清,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彭红枫,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吉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孙杰光,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主任熊熊,首都经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尹志超参与讨论。

圆桌论坛上半场

圆桌论坛下半场
讨论嘉宾围绕加强预期管理,提高政策调控效果,优化中国金融结构,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开展金融和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新范式,做好“五篇大文章”, 探秘金融强国背后的基础性建设条件,人民币国际化助力强国货币,国资投资趋势,高校在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中的职能探索,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金融强国中的家庭金融等一系列推动金融强国建设路径的研究视角和观点举措进行了分享。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刘莉亚、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陈选娟分别主持圆桌论坛上下半场

《中国金融报告》发布会
紧接着,《中国金融报告》新书发布会仪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院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的主持下揭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杨志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分别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杨志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共同为《中国金融报告》揭幕
杨志勇总编辑介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目前已出版了四本《中国金融报告》,每一本都贴合了当年最重要的金融发展主题。今天发布的《中国金融报告》主题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他表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欢迎中国社会科学界、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作者积极投稿,就“金融强国”主题多出好书,多多合作。
张晓晶所长介绍,2023版《中国金融报告》是国内较早系统化研究阐释“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著作之一,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深入探讨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围绕“三着力”和“两加强”展开,并涵盖五篇金融大文章、资本市场枢纽作用、一流投行、保险的减震器和稳定器作用等新提法,以及金融高水平开放和房地产地方债等重要主题。他表示,后续研究将继续推进,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中央金融工作会精神为指南,把握金融发展的中国特色,讲好中国金融故事,破解中国金融发展的迷思。希望通过系列报告的推出,推动新时代中国金融理论的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金融学知识体系。
合作方案讨论会
18日下午,“中国金融学论坛深度合作方案讨论——深化金融学科建设,助力金融强国发展”环节分为上下两场举行,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杨金强、金融学院副院长曹啸分别主持。来自27所知名院校机构的金融学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论坛定位、人才培养、业界联动、联盟发展等不同角度纷纷提出建议和展望,并就如何建立中国自主的金融学知识体系的问题,从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全球视野及跨学科交流等进行了深度探讨。

中国金融学论坛深度合作方案讨论会
厦门大学副校长方颖,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黄新飞,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志生,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刘莉亚,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晓星,武汉大学金融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潘敏,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彭红枫,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王义中,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处处长、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文锋,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主任熊熊,首都经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尹志超,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学勇,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廷求,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胡海峰,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斌,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长聘副教授李凯,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刘晓蕾,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刘彦初,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谭小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院长王天一,复旦大学绿庭新兴金融业态研究中心主任王永钦,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院长俞红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余明桂,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大数据金融学院教授张小成,北京师范大学财经处副处长、统计学院金融统计系教授张勋,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宗计川参会。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杨金强、金融学院副院长曹啸分别主持上下两场

期刊讨论会
在主题为“如何提高学术期刊和投稿论文的适配度?”的期刊讨论会环节,来自《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保险研究》《管理科学学报》《财经研究》《世界经济研究》《金融评论》的专家代表依次发言,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分享经验,希望通过积极推动理论研究,促进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等学科发展,以理论返哺实践,支持行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专家们表示,期待更多真正创新、真正表达中国故事的优秀成果的投稿和刊发。该环节由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冯玲教授主持。

“如何提高学术期刊和投稿论文的适配度?”主题讨论
期刊研讨会发言嘉宾分别为: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综合研究部主任、《金融评论》编辑部主任程炼,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高凌云,《财经研究》编辑部主任康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季刊)》副主编李志远,《保险研究》副主编施敏,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金融研究》编辑部主任唐滔,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主任、《管理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熊熊,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世界经济研究》主编赵蓓文,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国际金融研究》副主编赵雪。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冯玲主持期刊讨论会

论文分组报告










当天,10个分论坛的论文分组报告同时进行。入选此次论坛的共46篇研究成果被宣读分享,议题包含宏观金融、资产定价、公司金融、国际金融、家庭金融、绿色金融等。稿件作者来自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暨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天津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中国民生银行等23所高校和金融机构。
论坛介绍
中国金融学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联合国内多所高校的相关学者共同倡议并发起,旨在推动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搭建高水平的金融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金融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第一届会议在厦门大学成功举办,在中国金融学界已经形成高度影响力。

供稿 | 司 思
供图 | 段海娇、高彦宁
编审 | 冯 玲
编辑 | 司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