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调研|上海:循总书记足迹,探现代化创新

发布时间:2024-03-26浏览次数:15

编者按

为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响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号召,金融学院党委以“沿总书记足迹,读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组织全院师生开展第三期“我心向党,红动金融”红色调研系列活动,鼓励师生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把调研报告写在祖国大地上。1月8日-9日日,上海调研组顺利完成调研,下面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走进党的诞生地——上海市。

上海是早期党组织孕育的摇篮,也是中共一大的召开地,从这里出发的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传承,在祖国大地书写出千秋伟业的华夏篇章。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对外开放,成为我国改革开放高地。步入新时代,上海正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我们小组寻党址、研党史、读党策,跟随总书记足迹,用脚步丈量上海这座红色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中的成长。

1月8日,在范一舟老师的指导下,全体组员张妍竹、唐萌萌、丁睿佳、叶芝慧来到张江科技城展开调研。


在张江清晨的薄雾中,我们到达了调研的第一站——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成立于2003年,自创世之初便致力于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宣传中医药从形成到繁荣再至创新的历史,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作为一所背靠大学的博物馆,一方面,它以数字化高新科技保存文物、宣传中医药历史,承担着医学史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古方古药本就蕴含了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无数灵感源泉,这将为现代临床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价值,推进医药领域的现代化创新与发展。


调研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张江科技城爱迪生路上的吉凯基因公司。据调查采访所获,该公司致力于赋能CGT领域的源头创新和药物的稳健开发,作为一家医药科研企业,吉凯基因公司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据采访员工称,自己公司一直围绕上海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战略需要,大力吸引集聚海内外人才,并提供优待福利。上海张江高新科技园区是我国人才政策落实的先锋地,张江积极响应人才政策,积极投入人才强国的建设中,以人才带动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走出13号线学林路地铁站,就能远远看到一个仿佛“镂空的多边形建筑。这是由几万余片形态各异的三角形渐变瓷板构成的宏伟建筑,也是我们在张江的最后一站——科学大会堂。坐落在上海川杨河畔的张江科学会堂集国际峰会、行业路演、科创交流、文化艺术活动、展览展示等功能为一体,是面向全球的科创交流平台,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带来新动力,是培育中国式现代化种子的苗圃。


接着,我们来到调研第四站——城市规划馆。步入一楼大厅,映入眼帘的就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大字;二层“人文之城”展厅展现了上海的城市肌理、风貌格局和城市更新等;三层“创新之城”展厅讲述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科创中心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等内容;四层“生态之城”展厅空间以浅绿色为基调,呈现了上海的城市空间变迁、烘托出生态保护之意,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创新也是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


除此之外,调研组还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看到了72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13位会议代表的生平经历,还看到以“光荣之城”沙盘形式展现的党在上海的发展历程。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梦想启航的地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纵使中国式现代化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我们始终难忘,是谁给了这一往无前的战车第一股动力。


调研最后一站来到了中华艺术宫。这个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如今成了人来人往的艺术展馆。它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独特的中华精神与气质。我们于其中漫步,感受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领悟其中无法分割的红色基因。


写在最后的话

浦江潮涌,世界瞩目。经过本次实地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红色命脉在上海这座城市赓续,其城市文化深受我党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的影响,在新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创新中也获得斐然成就。作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大学生,我们也将在以后的学习及职业生涯中牢记“经济匡时”的校训精神,努力以金融服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供稿 供图丨上海调研组

编审丨范一舟 王绚 李书华 吴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