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为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以“我心向党,红动金融”为主题,组织全院师生开展习党课、研党史、寻党址、学先进、促党建系列活动。4月28-30日,“我走百年党史路”红色调研广州小组顺利完成调研,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进这片南方大地上的红色沃土——广东广州。

大湾区中心,珠三角北部,广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早已跻身我国超一线大城市之列。建党百年历程,广州不仅有着悠久丰富的红色光辉历史,其经济也在党的带领下高速发展,党建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更是辐射全省、照耀港澳。今天的广州兼容并蓄,其蕴藏着的红色历史与革命精神,令许多外国友人都深深为之感染。4月28日,在刘福忠老师的带领下,全体组员余秉桐、张季康、王宇琛和龚欣然踏上了这片红色沃土。

调研第一站,沐着清晨的朝晖,我们来到位于越秀区老街里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1923年6月,正是在这里,召开了确立国共第一次合作政策与建立国共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伟大会议,进而,在两党的努力下,革命新局面迅速形成,中国大地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遗憾的是,我们未能进入馆内详细参观学习。为了迎接共产党百年建党伟业,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从2020年开始闭馆修葺,将在7月1日建党节开放,以全新的面目为党的一百周年献上最美的祝福。

见我们颇为遗憾,旁边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旁,有一栋并不引起注意的小楼:逵园。虽然不引人注意,这里却与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颇有一番渊源。当年在寻找被日军炸毁的中共三大会址时,正是凭借着逵园,参会代表徐梅坤才认出了面目全非的中共三大会址,后将其重新修缮。
我们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及其周围参观走访,深深感受到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红色氛围,无不怀念着当年在这里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


离开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我们来到了同样坐落于越秀区的毛泽东同志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中山四路两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片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安静地坐落其间:红墙黄瓦、殿檐斗拱、泮池拱桥,在婆娑绿树掩映之下,一砖一瓦都焕发着动人的生机。

农讲所的前身,曾是一座儒家讲学用的番禺学宫,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浓厚的书香气。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为适应农运发展的需要,在彭湃等共产党员积极倡议和推动下,以“养成农民运动之指导人才”为宗旨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办。从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广州农讲所共举办过6届。为了配合即将进行的北伐战争,发展全国农民运动,第六届农讲所扩大了招生的人数和范围,成为办学时间最长、招生规模最大的一届。1953年,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落成,曾任教员的周恩来总理亲自为纪念馆题名。
每逢春天,棂星门旁两株高大的木棉树,枝头总是红艳似火,如烛如炬。95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也如同黑夜里燃起的一把火,全国有志青年纷至沓来,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征途。

时光虽逝,今天走进农讲所的棂星门,我们一行五人还能看到当年毛主席在这里讲学的办公室与卧榻,学员们的膳堂与讲学堂等等,周恩来、彭湃、萧楚女、恽代英等都曾在此留下挥斥方遒的风姿,而时至今日,琅琅书声仿佛还在大成殿学堂里回荡。不仅我们,来自广州甚至是其他地方的党员和退休党员们也纷纷来到这里,学习前辈们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始终为共产党的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也令我们十分佩服和敬仰。
离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在这里将革命的火种撒到全国各地已过去了95年,但我们仍能在这里重回历史的原点,走进那段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深切地感受到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曾改变过的初心。


从毛泽东同志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离开,带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澎湃热血,我们前往了参照巴黎公社、在广州起义中成立的广州苏维埃政府,即广州公社,又称广州起义纪念馆。
自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广州发动广大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举行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在发起的第一天攻占了广州大部分区域,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但由于敌强我弱,起义最后失败。

广州起义虽然只有短短的3天,但它的历史意义是伟大的。起义中建立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大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被誉为“东方巴黎公社”。虽然起义失败了,但在中国革命的道路探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后来“农村包围城市”方针的提出,起到了借鉴意义。

如今我们走进广州公社旧址,依旧能够领略到当年中共党员在广州公社成立之时的伟大风采,也能够感受到广州公社建立时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伟大历史意义。

下午,我们来到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坐落在中山二路旁的烈士陵园,其正门门座以白花岗石为基础,汉白玉石上配以橙红色的琉璃瓦顶,双阙正面石壁镌刻着周恩来总理手书“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8个大字。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是解放后为纪念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纪念性公园,这里埋葬着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无数伟大烈士们。

我们前往当天,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志们来这里祭奠几十年前牺牲的先辈们,正是他们,用热血浇灌了日后中国共产党蓬勃盛开的花朵。我们走进园内,陵墓大道两旁苍松翠柏巍然而立,庄严肃穆,正中是高高矗立着的广州起义纪念碑,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漆金碑名。
往陵园深处走,绿树红花之中,散落着中朝友谊纪念亭、中苏友谊纪念亭等建筑。从陵园中,我们发自内心地从这错落有致的布局和肃穆庄严的景色氛围中,感受和了解到期间蕴含着的沧桑历史和英雄伟业。


离开庄严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我们又来到了位于海珠区、珠江岸边的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旧址。珠江南岸,广州解放大桥西侧,一栋坐南朝北的4层白色洋楼在绿树掩映下格外显眼。楼顶,巨大的红色五角星装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楼门匾上书“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一语道破洋楼不平凡的身世。

1922年5月1日至6日,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名义在广州市内的广东机器总礼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与会代表173人,来自全国12个大城市的110个工会。大会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政治口号,并讨论通过了“罢工援助案”、“八小时工作机制”等十项决议案。大会的召开毫无疑问开创了全国工人联合起来的新纪元,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为全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旧址二楼的纪念馆内,我们看到了从古到今劳动事业以及工人们的发展历程与种种改变。在这其中,我们也清楚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广大劳动者们提供的种种福荫,也正是伴随着劳动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工人们的不懈付出,才有了今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与中国如今的繁荣强盛。


行程的最后一站,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了羊城广州如今的发展上,我们来到了珠江岸边的创新与发展中心地区——珠江新城。在这里,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如今广州的高速发展盛况与创新活力。
广州珠江新城,位居天河、越秀及海珠三区的交接处,东起华南快速干线,西至广州大道,南临珠江,北达黄埔大道,地处如今最繁荣的天河北商务区的南面,连接起广州的四面八方。珠江新城的崛起,标志着广州作为中国三大城市之一的特殊地位:她把广州从省会城市推向影响整个南中国的现代大都会,其社会经济文化辐射力直指东南亚。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标志着广州崛起的小蛮腰:广州塔,看到了恢弘大气的广东省博物馆,繁华喧闹的花城商业区,与宁静却又美丽的珠江,也因此发自内心感受到了广州今日发展的盛况。

不同于其他革命老区与城市,广州身处珠三角中心地带,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是经济腾飞的国际大都市,具有远大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
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当然,红色革命精神的斗志与拼劲也激励着一代代广州城市建造者锲而不舍地投身于城市发展。也正因为广州的高速发展与经济腾飞,它才更能够将自己积淀深厚的红色历史与革命精神更好地延续传承,并将它们传播到周围的其他地区,尤其是香港和澳门,让一国两制更加稳固,让香港澳门的一代代青少年们了解红色历史文化,并培养更好的爱国爱党观和价值观,让红色精神在香港澳门的青少年中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调研时间虽短,但我们的感触却颇深。近百年前,正是我们的先辈在广州这片红色大地上发展革命,宣扬红色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壮大奉献自己的力量。
而今天,我们的双脚实打实地踏上了这片大地,其内含的红色历史文化无时无刻都在浸润着我们,令我们深受熏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广州的人民从前到现在,一直传承着伟大的红色精神,坚守着百年初心。他们扎根于这片沃土,深耕不懈,并在这片沃土上浇灌出了一朵正盛放着、象征着广州繁荣发展的美丽花朵,也正是这朵盛开的鲜花,妆点着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伟大时刻,为其增光添彩。


我们也相信,在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中,广州会不忘初心,一直将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并延续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良好势头,为祖国作出更多的贡献。
#写在最后的话
感谢学院开展此次红色调研活动,能够让我们有机会真正地走出来,走进党的故事、英雄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感受跨越时空而不朽的红色精神的伟大。我们也希望借此次活动,向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华诞致以最高的敬意:
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百年大计,如期实现;
百年大党,永葆活力!